公司名称侵犯他人商标权属于违法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诉讼、高额赔偿和强制更名。 核心风险包括:商标混淆侵权、恶意抢注认定、商誉损害赔偿等法律后果。以下是具体分析:
-
侵权认定标准
当公司名称与已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且经营范围重合时,极易构成侵权。例如,在同类商品/服务上使用“XX科技”作为商号,若该名称已被同行注册为商标,消费者可能产生混淆,即违反《商标法》第五十七条。 -
恶意抢注的法律后果
若企业明知某商标存在仍故意注册相同名称,可能被判定为恶意侵权。法院可判决停止使用名称并赔偿损失,如2023年上海某公司因抢注知名品牌拼音,被判赔偿80万元并更名。 -
跨类别侵权的例外情况
商标权通常限定于注册类别。若服装品牌“星辰”与化工企业“星辰”名称相同但行业无交集,一般不构成侵权。但驰名商标享有跨类别保护,如“华为”即使未注册餐饮类,他人也不得使用。 -
**与风险规避建议
- 注册前需通过商标局官网查询冲突情况
- 避免使用行业通用词汇或知名品牌近似词
- 遭遇诉讼时应及时寻求法律救济,如证明在先使用或通过协商获得授权
企业名称与商标冲突时,主动整改比被动应诉成本更低。建议在工商登记时同步申请商标保护,构建完整的品牌法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