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的组成成分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巴德利(Baddeley)和希奇(Hitch)在1974年首次提出该模型,后续研究不断细化和扩展。根据现有权威资料,工作记忆主要由以下三个成分构成:
一、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
-
功能定位
作为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负责协调和控制其他子系统,管理认知资源分配,执行注意控制、信息抑制、策略调整等高级认知功能。
-
核心作用
-
协调语音环路和视空间模板活动;
-
控制信息加工流程,如抑制无关信息干扰;
-
实现任务切换和策略调整(如复述策略优化)。
-
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
功能定位
专门用于处理和暂时存储视觉空间信息,如空间关系、物体位置等。
-
典型应用
-
在导航、拼图、机械操作等需要空间认知的任务中起关键作用;
-
与语音环路协同工作,支持语言理解和视觉信息的结合。
-
三、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
-
功能定位
负责语音信息的存储与处理,包括语音的重复、编辑和语音与视觉信息的关联。
-
典型应用
-
支持语言理解、复述和口语表达;
-
在数学计算、音乐记忆等需要语音操作的场景中发挥功能。
-
补充说明
-
情景缓冲器(Working Memory Buffer) :部分模型将情景缓冲器视为中央执行系统的辅助成分,用于整合来自不同模态的信息,但此成分并非所有理论模型都明确提及。
-
能量限制与核心性 :中央执行系统因资源有限性被视为工作记忆的核心,其他成分(如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则为其服务。
以上模型为理解工作记忆机制提供了基础框架,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各成分之间的交互机制及其在具体任务中的动态调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