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实施医保DRG付费改革,这一模式将按疾病诊断分组设定固定支付标准,旨在减少过度医疗、优化资源分配,同时可能影响医生诊疗行为和患者费用分担机制,政策经过多轮试点后进入全面落地阶段。
2025年1月1日标志着DRG改革全面启动,国家医保局自2019年起开展试点,覆盖30城DRG和71城DIP试点后,2025年实现全国住院服务医疗机构、病种及医保基金的全覆盖。DRG通过将同类疾病归类并制定统一支付上限,倒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避免“大处方”和重复检查,例如阑尾炎治疗若超出定价部分由医院承担,而低于标准则结余留用。
政策亮点包括覆盖范围的全面性,要求2025年底前完成所有省份统筹地区、主要医疗机构及90%以上病种的纳入,医保基金支出占住院医保基金比例超70%。针对复杂病例新增并发症和合并症补偿机制,通过数据细分保障重症患者治疗权益。政策推动医疗效率提升,如试点城市药占比下降、基层就诊率上升。
尽管DRG可能迫使医生倾向保守治疗以控费,甚至出现推诿重症患者现象,但2.0版本已通过动态调整分组规则缓解这一问题。患者需理解改革后报销逻辑从“按项目”转为“按病种”,例如肺炎治疗若医保封顶5000元,超额部分由机构承担而非患者。未来DRG将随数据完善持续优化,兼顾控费与服务质量。
医保DRG改革是系统性工程,长期利好患者减少医疗负担并遏制资源浪费,但短期内需适应诊断分组规则变化。患者就医时建议优先通过正规渠道核实报销标准,关注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差异,必要时选择补充商业保险提升医疗保障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