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追溯码入库需严格执行“一物一码”原则,最小销售包装(即单盒)必须逐件扫码入库。关键点:①外包装与内盒追溯码分离时以最小销售单位为准;②整箱入库若未建立包装关联关系需逐盒扫码;③拆零药品需关联原包装追溯码;④批量扫码设备可提升效率但不可跳过单盒采集。
-
最小销售单位优先采集
药品追溯码分为三级(外箱、中包装、单盒),入库时需采集最小销售包装的一级追溯码。例如,若单盒有独立追溯码,即使外箱已赋码也需逐盒扫码;若单盒**(如盐水袋),则需按整件数量重复扫描外箱码。 -
整箱入库的两种处理方式
若上游企业已建立大中小包装关联关系(如箱码与盒码映射),扫描箱码即可关联所有内盒;若未关联,则需逐盒扫码。例如,一箱30盒药品若无关联关系,需扫码30次。 -
拆零药品的追溯逻辑
拆零发药时需记录原包装追溯码。若从一盒拆出部分药品,仅需扫描该盒码;若需跨盒拆零,则需扫描所有涉及包装的追溯码,且重复扫码次数不得超过最小包装可拆分数量。 -
技术手段提升效率
批量扫码设备(如销邦SK6080)可一次性读取多盒追溯码,但需确保每盒信息独立录入系统。部分智能系统支持拆零自动补录,如10粒拆零药品扫描1次原盒码后,系统可自动补足10次采集记录。
药品追溯码入库的严格性直接关系到全链条监管有效性。医疗机构应结合政策要求与技术方案,确保“应扫尽扫”,同时通过设备升级优化流程,兼顾合规性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