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时期
春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上古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具体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习俗对其形成有重要影响。综合权威资料,春节的起源可概括如下:
一、最早起源阶段
-
上古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当时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丰收与吉祥。
-
殷商时期的"岁首"概念
商代已出现"岁首"的称呼,以祭祀祖先为核心,甲骨文中的"年"字标志着对时间循环的认知。
二、早期形态与制度形成
-
夏商周时期的发展
-
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延续祭祖习俗并称"岁首"。
-
西周初年形成新年庆祝的雏形,包括祭祀与丰收庆典。
-
-
秦朝的制度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但汉朝初期仍沿用秦历,春节的官方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关键转折点
-
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完善
汉武帝采纳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固定为岁首,春节成为全国性庆典,形式更加丰富(如守岁、宫廷宴乐、民间娱乐等)。
-
名称与习俗的标准化
春节逐渐固定为农历正月初一,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习俗如贴对联、放鞭炮、守岁等逐步形成。
四、总结
春节的起源并非单一朝代的产物,而是经历了从上古祭祀到夏商制度萌芽,再到秦汉规范化的长期演变过程。若要明确一个关键节点, 汉武帝时期的制度确立 是春节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庆典的起点。但若强调文化习俗的起源,则 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 更具原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