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四大支柱,强调通过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核心在于以读写带动听说,以文化浸润思维,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聚焦三大路径:一是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经典诵读、跨学科整合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言学习,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意象,增强文化认同感;二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注重真实语境中的表达训练,如设计辩论、创意写作等任务,提升逻辑性和创造性;三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像《曹冲称象》一课中对比不同称象方法的优劣,培养辩证思维。
技术层面需关注教学评一体化:利用多元评价(如档案袋、项目展示)替代单一考试,动态追踪学生素养发展;同时优化课堂交互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情等方式激发深度参与。值得注意的是,避免过度依赖任务群教学而弱化单篇精读,需平衡“大单元”与“文本细读”的关系。
教师应成为素养落地的关键桥梁——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设计者,例如在《枫桥夜泊》教学中以“钟声”为线索串联文化意象,辅以多媒体资源创设审美情境。家长和社会则需提供支持,如配合开展家庭阅读计划、社区文化体验活动等。
新课标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核心始终不变:让语言学习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而非应试符号。 未来需持续探索校本化实施方案,确保素养目标“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