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是保障电力生产与供应安全的核心策略,需结合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形成多层防护体系。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防护框架与措施:
一、总体防护原则
-
安全分区
将系统划分为生产控制区(安全区I)和管理信息区(安全区II),实现物理与逻辑隔离。控制区直接关联电力一次系统,需重点防护;管理信息区处理非实时业务,防护要求相对宽松。
-
网络专用
生产控制区与管理信息区应使用独立的网络,避免不同区域间的直接通信,防止横向扩散风险。
-
横向隔离
通过防火墙、安全接入区等手段,禁止安全区间的非授权访问,确保各区域业务独立性。
-
纵向认证
实施多因素认证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访问敏感数据和系统,防止内部权限滥用。
二、安全防护架构
-
网络边界防护
-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及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控异常流量。
-
使用双向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机密性,防止数据泄露。
-
-
生产控制区防护
-
安全区划分 :控制区(安全区I)存放核心监控系统,非控制区(安全区II)存放辅助业务系统。
-
设备管理 :主机加固、定期补丁更新,确保系统安全性。
-
数据保护 :敏感数据加密存储,备份策略与灾难恢复机制。
-
-
管理信息区防护
-
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限制用户访问范围。
-
实施安全审计与行为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操作。
-
三、管理措施
-
安全制度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访问控制、运维规范、应急响应流程等。
-
人员培训
定期开展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网络威胁的识别与防范能力。
-
审计评估
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与渗透测试,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整改。
四、技术保障措施
-
态势感知与预警
部署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时监控网络行为,预警异常事件。
-
备份与恢复
建立数据备份机制,确保关键系统在故障时能快速恢复。
-
合规性管理
严格遵循《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国家标准。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安全分区+网络隔离+主机防护+管理规范”的多层防护体系,确保电力监控系统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稳定运行与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