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冬季施工需采取综合措施保障质量,核心要点包括:控制材料温度(水、骨料加热至40℃以下)、添加防冻剂与早强剂、采用蓄热法或加热养护(保持养护温度≥10℃)、严格测温监控(每2-6小时一次),并避免氯盐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
材料与配比优化
冬季施工需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不低于300kg/m³。拌合前对水和骨料加热,但混合温度不超过40℃,防止水泥假凝。掺入早强剂或防冻剂降低冰点,加速强度发展,但氯盐类仅限无筋混凝土使用。 -
施工过程保温
运输中采用保温搅拌车,浇筑前清除模板冰雪并预热钢筋。采用分层连续浇筑,减少施工缝。若需留缝,需在已浇筑混凝土强度≥1.2MPa后处理接缝,并确保接缝处温度高于2℃。 -
养护与温控
采用蓄热法(覆盖保温材料)或加热法(蒸汽、电热)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温度≥10℃。重点加强边角部位保温(加厚2-3倍)。拆模时混凝土与环境温差需≤20℃,避免骤冷开裂。 -
质量监控
测温孔布置深度为板厚1/2,浇筑后前3天每2小时测温一次,达到临界强度后改为6小时一次。记录数据并分析异常,确保混凝土在受冻前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上。
冬季施工需提前规划,结合气象条件动态调整方案,确保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