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路面冬季施工需采用综合技术措施保障质量,核心在于控制材料温度、优化配合比、加强养护防冻。 冬季低温会显著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需通过预热骨料、掺加防冻剂、覆盖保温层等方法确保混凝土在5℃以上环境中硬化,避免早期冻害导致结构疏松开裂。以下是关键实施方案:
-
材料预处理与温度控制
砂石骨料需提前预热至10℃以上,拌合水温不超过60℃。水泥优先选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型号,掺入早强型防冻剂(氯盐限用于无筋混凝土),降低冰点并加速强度增长。运输过程中需用保温罐车,确保入模温度≥5℃。 -
施工工艺优化
采用分层连续浇筑工艺,缩短工序间隔。振捣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温棉被,重点加强边角部位保温(加厚至2-3倍)。模板拆除前需检测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硅酸盐水泥)或40%(矿渣水泥)方可拆模,且温差不得超过20℃。 -
全过程温度监测
每2小时测温一次直至达到临界强度,重点关注表层与内部温差。若遇寒潮,需启动辅助加热(如暖棚法或电热毯),防止温度骤降。养护期间严禁洒水,避免结冰破坏微观结构。 -
安全与应急管理
清除作业面冰雪,设置防滑通道。电力设备需防水防冻,焊接作业在-20℃以下需暂停。储备应急保温材料(如草帘、岩棉),应对突发降温。
冬季施工成败取决于细节执行,建议结合气象数据动态调整方案,优先选择晴天午间施工。质量验收时需钻芯取样检测实际强度,确保路面耐久性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