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冬季作业需采取综合措施保障质量,核心包括原材料加热、掺加防冻剂、蓄热养护及严格温控监测。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易受冻害导致强度下降,需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其在正温条件下硬化成型。
-
原材料加热与配比优化:拌合用水加热至40℃以下,骨料避免冰雪附着,必要时采用热水搅拌。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并增加胶凝材料用量(≥300kg/m³),通过热工计算调整配合比,缩短凝结时间。
-
防冻剂与早强剂应用:掺加氯盐类防冻剂(无筋混凝土)或非氯盐复合型外加剂,降低冰点并加速强度发展。需严格按规范控制掺量,预应力结构及潮湿环境禁用氯盐。
-
蓄热法养护工艺:浇筑后立即覆盖保温材料(如草帘、塑料薄膜),重点加强边角部位(2-3倍厚度)。保持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低于5℃,养护期间每2小时测温一次,拆模时温差需小于20℃。
-
施工过程控制:运输采用保温搅拌车,浇筑前清除模板冰雪并预热钢筋。避免留设施工缝,必要时在接缝处涂刷水泥浆,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温度高于2℃。
-
环境监测与应急:实时监测气温及混凝土内部温度,遇寒潮暂停作业。对已完成结构加强防风措施,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开裂。
冬季施工需平衡效率与质量,通过科学配比、精准控温及全过程防护,可有效规避冻害风险,保障混凝土耐久性和结构安全。建议结合工程实际选择组合措施,并预留试块验证强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