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混凝土养护的核心关键在于控制温度防止冻结、合理使用防冻剂、覆盖保温材料、实时监测温湿度以及延长养护时间,确保混凝土强度正常发展。
温度控制是首要措施。混凝土浇筑时环境温度需高于5℃,若低于此温度,需对原材料(水、骨料)预热,拌合水温不超过60℃,避免水泥假凝。浇筑完成后,通过蒸汽、暖棚或电热毯等方式维持混凝土表面温度,尤其避免昼夜温差过大导致冻融破坏。
防冻剂应用能显著降低冰点。选择与水泥适配的防冻剂(如氯盐类或有机化合物类),按配合比精准添加,过量可能延缓凝结或腐蚀钢筋。防冻剂需结合保温措施,单靠添加剂无法完全抵御严寒。
覆盖保温法简单高效。混凝土初凝后立即覆盖草帘、棉毡或塑料薄膜,形成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多层覆盖时,底层用吸水性材料(如麻袋),外层用防风防水材料。大风天气需压实覆盖物边缘,防止冷空气侵入。
实时监测温湿度不可忽视。采用电子测温仪或预埋传感器,每隔2-4小时测量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度,确保内外温差小于20℃,防止温度应力开裂。湿度不足时,通过喷雾或覆盖湿布补充水分,避免混凝土表层干缩。
延长养护周期是低温下的必要调整。冬季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养护时间应比常温延长1-2倍,拆模时间推迟至强度达标(至少达设计强度的30%)。养护期间禁止洒水,避免结冰破坏结构。
冬季混凝土养护需综合运用保温、防冻与监测手段,任何环节疏漏均可能导致强度不足或裂缝。施工前需制定详细方案,关注天气变化,确保材料与设备到位,保障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