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是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关键电子材料,其独特的导电性、热敏性和光敏性奠定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石。 从智能手机到航天器,半导体器件通过精准控制电流实现复杂功能,而掺杂工艺和PN结结构更是放大了其应用潜力。以下是半导体核心知识的系统梳理:
-
基础定义与分类
半导体电阻率介于导体(如铜)和绝缘体(如玻璃)之间,常见材料包括硅(Si)、锗(Ge)及化合物砷化镓(GaAs)。按掺杂类型分为N型(掺磷/砷,电子导电)和P型(掺硼/铝,空穴导电)。 -
核心物理特性
- 热敏性:温度每升高10℃,硅电阻率下降约50%,而金属变化极小。
- 光敏性:硫化镉薄膜光照后电阻可降至1%,用于光敏电阻和太阳能电池。
- 掺杂效应:十亿分之一浓度的硼可使硅导电性提升数万倍。
-
关键结构与器件
- PN结:P型与N型半导体结合形成单向导电性,是二极管、三极管的基础。
- 集成电路:通过光刻技术将数十亿晶体管集成到芯片,实现计算、存储等功能。
- 三代材料演进:从硅(第一代)到GaAs(第二代),再到耐高压的碳化硅(SiC,第三代)。
-
制造工艺要点
晶圆制备需99.9999%纯度硅,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离子注入完成掺杂,纳米级光刻精度达5nm以下。 -
应用场景扩展
- 消费电子:CPU、存储器依赖硅基半导体。
- 能源领域:SiC器件提升电动车逆变器效率20%。
- 量子计算:超导半导体用于量子比特操控。
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后,可进一步探索半导体设计的前沿技术,如FinFET晶体管或神经形态芯片。 半导体的持续创新将推动AI、物联网等领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