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生产安全培训记录主要涵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操作规范、卫生管理制度及应急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
健康检查与持证上岗
-
上岗前需通过区疾控部门健康检查,持有效健康证,每年复检并备案。
-
严格执行“三白”制度(白工作衣、白工作帽、白口罩),工作期间禁止吸烟、饮酒及私用时间。
-
-
卫生习惯与行为规范
-
操作前需用消毒水洗手,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勤剪指甲、理发、洗澡。
-
禁止使用过期或变质食品,生熟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
二、操作规范与流程管理
-
食品加工与留样
-
严格遵循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原则,使用专用工具和设备。
-
食品留样需48小时备查,采用专用容器密封保存。
-
-
设备与环境维护
-
定期检查炉灶、冰箱等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
保持操作间清洁无鼠害,地面干燥无油污。
-
三、卫生管理制度
-
检查与监督机制
-
建立每日自查、主管领导抽查、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卫生检查体系。
-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记录存档并追溯责任。
-
-
防投毒与应急措施
-
严格执行门禁登记制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食堂。
-
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
四、培训与法规学习
-
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及操作规范培训。
-
通过案例分析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以上内容综合了不同来源的权威信息,确保覆盖食堂生产安全的重点环节。实际记录需根据具体培训内容调整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