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综合执法改革论坛聚焦体制优化、执法规范与效能提升,核心议题包括职能整合、权力监督、队伍建设及科技赋能四大方向,强调破解执法资源分散、程序繁琐、主体资格争议等难题。
改革的核心在于将许可权与监督检查、处罚、强制权分离,通过大部门制整合(如将路政、运管、海事等机构合并)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消除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顽疾。当前痛点集中于:一是体制性障碍未破除,部分省市因编制混杂滞留于“物理整合”阶段,执法主体合法性存疑;二是自由裁量权滥用问题突出,同类案件处罚差异大,影响执法公信力;三是技术应用滞后,电子取证标准不一、跨区域数据共享不足,非现场执法效率偏低(西部省份司法采信率不足60%)。
针对执法主体争议,需通过参公管理过渡政策(如深圳经验),明确事业编人员考核准入机制,辅以“编制蓄水池”动态调整编制资源。为规范执法行为,应推行智能裁量辅助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历史案例生成建议处罚区间,压缩人为干预空间,并建立执法全流程记录与公示制度。技术层面上,浙江等地已试点“区块链+执法存证”,确保电子证据链完整可追溯;上海推行“说理式执法”,以风险告知、柔性指导减少冲突,上述经验可全国推广。
交通综合执法改革需破解“形式整合”困局,以法治化、数字化、标准化为驱动力。未来需加快修订《道路运输条例》等法规,统一部省执法细则;深化东西部协作,通过“一省包一市”帮扶完善信息化基建;构建伦理评价体系,将公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公众可通过论坛专题学习改革细则,了解权益保障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