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刻机技术实现历史性跨越,22nm制程量产与EUV光源突破成核心亮点! 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里程碑进展:中科院光电所研发的超分辨光刻机实现22nm工艺量产,打破国际34nm分辨率极限;林楠团队攻克固态激光驱动EUV光源技术,转换效率达3.42%,为7nm以下芯片制造奠定基础。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光刻机领域从“追赶”迈向“自主创新”阶段。
-
22nm超分辨光刻机量产
中科院光电所研发的新型光刻机采用深紫外与极紫外间的自主技术路线,绕开ASML专利壁垒,分辨率突破至22nm。该设备已投入生产线,支持纳米器件加工,良率提升至92%,直接推动28nm芯片国产化进程。相比国际主流DUV光刻机34nm的极限,中国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
EUV光源技术破局
林楠团队(前ASML首席科学家)开发的固态激光等离子体光源,转换效率超越荷兰研究中心2019年纪录(3.2%),功率达瓦级,满足EUV曝光验证需求。这一突破解决了极紫外光刻机最核心的“光源稳定性”难题,为国产EUV整机研发扫除关键障碍。 -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中国形成“光源(科益虹源)-光学系统(长春光机所)-精密机械(华卓精科)-整机(上海微电子)”的完整技术链,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31%跃升至82%。例如,长春光机所的折反射式物镜系统支持7nm多重曝光,华卓精科双工件台套刻精度达1.5nm,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ASML在华DUV光刻机市占率首次跌破60%,国产设备在先进封装领域份额飙升至41%。随着国家大基金三期注资,中国计划2026年实现EUV光刻机小批量生产,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7nm全流程技术的国家。
中国光刻机的突破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新变量”。未来需持续优化光源功率与整机集成能力,但自主可控的制造体系已为芯片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