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光刻机已实现28纳米工艺量产,并突破多重曝光技术向14纳米迈进,但在极紫外(EUV)领域仍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代差。核心部件如光学系统和高精度工件台的国产化率超80%,但部分高端镜头和激光源依赖进口。
-
技术节点突破
- 上海微电子(SMEE)的SSA800系列可稳定生产28纳米芯片,通过双重曝光可实现14纳米制程,良品率约70%
- EUV研发处于工程样机阶段,光源功率仅达50瓦(ASML现为250瓦)
-
核心部件进展
- 长春光机所研制出NA0.33物镜系统,清华大学工件台定位精度达1.5纳米
- 科益虹源ArF激光器量产,但EUV锡滴靶材仍需进口
-
产业链协同
- 中芯国际、华为等企业联合验证国产设备,28纳米产线设备国产化成本降低40%
- 政府专项基金推动产学研合作,2024年光刻机相关专利增长62%
当前需聚焦EUV光源稳定性和缺陷检测技术攻关,预计2028年完成首台EVC原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