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学历、年龄、职业类型
职业歧视是指在招聘、晋升、薪酬、工作条件等方面对不同群体存在的不公平对待。以下是常见的职业歧视类型及具体案例:
一、性别歧视
-
技术岗性别限制
某公司招聘技术岗时明确标注“仅限男性”,理由是“女性不适合技术工作”,这种说法基于传统性别刻板印象。
-
外貌与年龄要求
一名外语系女生因身高1.5米、外貌气质不符合企业要求,多次被翻译岗位拒录,尽管她口语能力突出。
-
婚恋状况歧视
部分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单身,或面试时询问婚姻状况,以此作为招聘条件。
二、学历歧视
-
非211/985院校背景
一位博士研究生因第一学历为专科被拒录,单位以“211院校光环”为由拒绝,但该岗位对学历要求明确。
-
学历与职业匹配
某单位规定“本科及以上学历优先”,导致硕士、博士求职者面临双重门槛。
三、年龄歧视
-
“35岁门槛”
许多企业将35岁作为招聘上限,认为年长者学习能力不足或精力不济。
-
退休返聘歧视
企业以“年龄大、体力差”为由拒绝返聘退休人员,但未提供合理替代方案。
四、职业类型歧视
-
低端职业偏见
清洁工、保安等职业常被贴上“低人一等”标签,薪资待遇低且易受歧视。
-
光鲜职业的优越感
体制内公职、金融行业等光鲜职业常被用来贬低其他职业,形成职业等级分化。
五、健康与身份歧视
-
乙肝患者就业歧视
高先生因乙肝“小三阳”被公司拒绝录用,尽管其体检结果与工作无关,法院最终判决公司赔偿损失。
-
残疾人士就业障碍
部分企业因成本考虑拒绝雇佣残疾人士,或提供特殊岗位时设置额外障碍。
六、其他常见形式
-
户籍歧视 :如某些地区限制非本地户籍人员就业。
-
同工不同酬 :相同岗位因性别、年龄差异支付不同薪资。
法律与建议
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就业歧视,受害者可通过仲裁或诉讼**。建议求职时保留证据(如面试录音、书面通知等),并优先选择正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