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饮水管理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的核心体系,通过水源保护、水质监测、责任落实和应急管理四大关键措施,确保供水稳定与水质达标。其核心在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从源头到龙头全程管控,解决水质污染、设施老化和管理缺位等问题。
-
水源保护与工程维护
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设置明显标志,严禁在保护范围内从事污染活动(如堆放垃圾、修建排污设施)。供水构筑物和管道需定期检修,3米内禁止取土或建设永久建筑,确保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日供水量超1000立方米的工程需配备专业检验室,小型工程委托第三方检测,水质数据存档并定期上报。 -
三级责任与专业化管理
县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水行政部门负责行业监管,供水单位落实日常运营,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协同体系。推行水厂标准化建设,管理人员需持健康证上岗并定期培训。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市场化运营,建立维修队伍和24小时服务热线,提升响应效率。 -
水质动态监测与应急处置
丰水期和枯水期各开展一次全面水质检测,疾控部门每季度抽检43项指标。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污染溯源和赔偿机制(“谁污染谁负责”),重点防范汛期洪涝对水源的影响。信息化管理逐步普及,实时监控水质、压力等关键指标。 -
资金保障与制度完善
县级财政设立专项维护基金,补贴特困户水费及工程运维费用,来源包括财政预算、经营权转让收益等。健全工程档案制度,从规划设计到运行日志全程留痕,确保责任可追溯。
提示:农村饮水安全需长期投入与监督,用户发现水质异常或设施损坏应及时反馈,共同维护“从源头到水杯”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