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存在微生物污染、化学残留、非法添加物、重金属超标、储存不当五大隐患,其中致病菌滋生、农药兽药滥用、工业原料掺假、加工环境不达标等问题最为突出,需警惕餐饮环节交叉感染及冷链运输风险。
-
微生物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或储存过程中易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潮湿环境和不当保存温度会加速细菌繁殖,引发急性肠胃炎甚至食物中毒。生熟混放、餐具未消毒是餐饮业常见风险点。 -
化学物质残留
种植养殖阶段过量使用农药、抗生素、生长激素导致残留超标,如蔬菜农药残留、水产抗生素滥用。加工环节使用甲醛浸泡水产品、硫磺熏制干货等非法手段,长期摄入可能致癌或损伤肝肾。 -
非法添加物与掺假
工业明胶、苏丹红、塑化剂等非食用物质被非法添加到食品中,部分商家用廉价成分替代优质原料,如“假蜂蜜”“地沟油”,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 -
重金属与毒素污染
土壤和水源中的铅、镉、汞通过食物链富集于农作物和水产品,霉变谷物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1毫克即可诱发肝癌,需严格监测粮食仓储条件。 -
储存运输环节失控
冷链断裂导致冷冻食品腐败,包装破损引发微生物二次污染,超市散装食品暴露销售易受环境污染物影响。预包装食品过期篡改标签现象也屡见不鲜。
选择正规商家、查看食品标签认证、避免生食高风险食材、注意保质期与储存条件是关键防护措施,遇到异常色泽或异味食品应立即停止食用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