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及整改措施是保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安全的核心手段,其关键在于系统性识别隐患、精准化分类处置、长效化机制建设。通过源头防控、过程监管、社会共治等多维度联动,可有效降低食源性风险,提升公众信任度。
-
全链条风险识别
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均需动态排查,重点包括原辅料采购(如肉类检疫证明、散装食品标签规范)、生产过程(如添加剂使用合规性、设备清洁度)、贮存运输(如温控条件、防鼠防蝇设施)及销售终端(如餐饮具消毒、留样制度)。例如,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肉类企业严格查验动物检疫证明,并规范分割销售信息标注,避免误导消费者。高风险领域如学校食堂需专项治理,针对开封调味品储存、留样量不足等细节问题强化标准化管理。 -
科学分级整改
根据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对轻微问题(如卫生死角)立行立改;对系统性隐患(如区域性添加剂滥用)需联合多部门专项整治,如六部门近期开展的食品添加剂滥用治理行动,明确农业、工信、海关等分工,覆盖生产、进口、餐饮全环节;对恶意违法(如非食用物质添加)则依法顶格处罚,并推动行刑衔接。小作坊可通过硬件升级(如更换食品级不锈钢设备)、制度完善(如“每日清扫+每周消杀”)实现规范化提升。 -
技术赋能与社会共治
利用抽检监测、追溯系统等数据工具提升排查效率,例如要求学校食堂24小时内录入食品追溯信息。同时鼓励公众监督,拓宽举报渠道,通过风险警示公开(如抽检结果公示)倒逼企业自律。广西等地通过“你点我检”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感,结合舆情分析快速响应潜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需持续迭代,企业应建立自查清单,监管部门需强化跨区域协作,而消费者可通过认准合规标识、关注官方警示主动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