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储存运输及销售环节,规范要求需覆盖全链条防控。其中,肉类检疫缺失、添加剂滥用、生熟交叉污染是高频隐患,需通过严格查验证明文件、科学使用添加剂、分类分区分工具操作等举措化解风险。
-
原料采购风险:未查验动物检疫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是肉类安全的主要漏洞。规范要求采购时需留存证明文件,进口产品需附加海关证明,禁止采购来源不明或感官异常的食材。
-
加工过程风险:超范围使用防腐剂(如罐头中添加脱氢乙酸)、生熟混放易引发微生物污染。需按新版国标控制添加剂用量,专间专用且温度控制在25℃以下,热食中心温度须达70℃以上。
-
储存运输风险:常温存放熟食超2小时、冷链断链易致腐败变质。规范要求熟食在60℃以上或10℃以下保存,第三方冷库需备案并记录委托方信息,定期校准冷藏设备。
-
销售环节风险:虚假标注产地、提前摆台导致餐具污染。需如实公示产品信息,餐饮单位禁用亚硝酸盐等违禁添加剂,并定期自查货架期与贮存条件。
提示:企业应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自查机制,消费者需关注食品标签及储存条件,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