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周排查是保障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确保食品加工、储存和供应环节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以下是食品安全周排查的要点:
1. 排查范围与内容
食品安全周排查需覆盖食堂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餐具消毒等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 食品采购:检查供应商资质、采购票据及食品质量,确保食品来源安全可追溯。
- 食品储存:检查冷藏冷冻设施运行状况,确保食品在适宜温度下储存,防止变质。
- 食品加工:检查加工场所卫生情况,包括防蝇、防鼠、防虫设施是否完善,加工设备是否清洁。
- 食品留样:检查留样冰箱温度记录和留样食品保存情况,确保留样食品符合要求。
- 餐具消毒:检查餐具清洗消毒记录和设备运行情况,确保餐具卫生达标。
2. 隐患整改与记录
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及时整改,并记录在案。整改措施包括:
- 明确责任人:对发现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人,确保责任到人。
- 整改时限:设定整改完成时间,跟踪整改进度。
- 记录备案:将排查结果、整改措施及完成情况记录在《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中,形成闭环管理。
3. 人员管理与培训
食品安全离不开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责任心。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 健康证明:确保所有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 晨检制度:严格执行从业人员晨检制度,杜绝带病上岗。
- 培训教育: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4. 法规与制度保障
食品安全周排查需严格依据相关法规和制度执行,包括:
- 《食品安全法》: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明确食品安全责任。
- 《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
-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针对学校食堂制定详细的管理要求,包括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
5. 持续改进与总结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需通过定期排查不断优化管理措施。总结阶段需重点关注:
- 问题分析:分析排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
- 经验分享:将优秀经验和整改措施在食堂间推广,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 长效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通过食品安全周排查,学校食堂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为创建“平安食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