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者确实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将传播风险降至1%以下。关键措施包括孕晚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联合免疫(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及母乳喂养的科学管理。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具体分为三种方式:宫内传播(胎儿通过胎盘感染,约占5%-15%)、产时传播(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风险最高)以及产后传播(通过哺乳或密切接触)。研究表明,若母亲乙肝病毒DNA载量≥ IU/ml或e抗原阳性,新生儿感染概率可达90%;反之,若病毒载量低且e抗原阴性,感染率可降至30%。
降低母婴传播风险需分阶段干预:
- 孕前评估:携带者备孕时应检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抗病毒治疗。
- 孕期监测:孕28周复查病毒载量,若超标需口服替诺福韦等药物以抑制病毒复制。
- 分娩后干预: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和首剂疫苗,后续按0-1-6月程序完成接种。
- 喂养与随访:接种后的婴儿可母乳喂养,但母亲若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需咨询医生;婴儿7月龄时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确认阻断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95%以上的新生儿可成功阻断感染。即使母亲为“大三阳”,规范干预仍能保障宝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