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年版)》涵盖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部分,包含定期体检、传染病防控、心理健康、急救技能等关键内容,为公众提供全面健康指导。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强调预防为主,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良好状态。公民有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需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如三大传播环节、疫苗接种、防蚊灭鼠等)。同时强调合理膳食(少盐少油少糖、荤素搭配)、科学运动(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重视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及防癌筛查,关注老年人和青少年特殊健康需求。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明确日常实操规范。包括推行公筷分餐制、科学处理剩饭剩菜、饮用安全卫生水、防范职业危害、正确选用保健食品、维持健康体重、选择健康烹调方式。特别新增口腔健康、安全驾驶、灾害避险(洪涝、地震等)技能,强调亲子互动促进儿童发展,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如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三、基本技能注重实操能力。要求掌握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基础健康指标的方法,学会心肺复苏、烧烫伤处理、骨折固定、气道异物排除等急救技能,熟悉农药存放安全规范。健康信息素养要求能甄别伪科学谣言,科学解读食品标签和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遇到突发卫生事件时能准确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初步应急措施。
全面提升公民健康素养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础,掌握66条核心内容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促进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建议定期学习更新知识体系,践行科学健康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