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过期食品处理制度的核心在于建立标准化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过期食品零流通、零误食。通过台账记录、分类销毁、临期预警等关键措施,从采购到销毁形成闭环管理,同时需符合《食品安全法》等法规要求,兼顾环保与资源合理利用。
-
台账记录与溯源管理
所有过期食品需登记名称、数量、生产日期、处理方式等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采用“先进先出”原则,设置临期食品专用存放区并标注警示标识,避免与正常食品混放。 -
分类处理与环保优先
干货类可委托专业机构回收;冷藏/冷冻类必须当场销毁;未开封罐装食品经安全评估后可捐赠。销毁过程需两人以上监督,记录销毁时间、方式及参与人员。 -
责任到人与培训考核
食堂管理员每日检查库存,食品安全员定期抽查。员工需掌握食品保质期识别、台账填写等技能,违规操作将面临警告至停业整顿的处罚。 -
透明化与用户知情权
使用临期食品前需告知消费者并获得同意。建立匿名反馈渠道,鼓励举报违规行为,定期公开处理结果以增强公信力。
定期复盘过期食品数据,优化采购计划减少浪费。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于将流程标准化与人员责任感结合,最终实现食品安全与资源效率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