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造假处理最新规定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依据权威政策文件整理如下:
一、核心处理依据
-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规定通过虚假材料、剽窃成果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由人社部门或评审单位撤销职称,记入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
《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
-
记入诚信档案库(3年记录期)
-
纳入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系统
-
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
二、具体处理措施
-
撤销职称与信用惩戒
一经查实,立即终止评审程序,取消职称并记录3年,同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限制行政便利、财政资金申请等。
-
法律追责
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罚款)或《刑法》(3-10年有期徒刑)处罚。
-
行业针对性措施
-
高校教师 :除撤销职称外,还可能面临党纪处分或行政撤职,高校将暂停自主评审资格。
-
建筑行业 :云南省住建厅对235名申报人实施3年禁评,涉及证书造假、社保伪造等行为。
-
三、注意事项
-
防范中介风险 :警惕“论文中介”代写代发,此类行为将导致学术成果作废、职称取消及信用惩戒。
-
诚信承诺机制 :部分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制”,伪造学历、业绩等行为将直接导致职称撤销。
以上规定综合了国家及地方最新政策,确保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