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是劳动纠纷中的常见问题,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以下从典型案例、法律依据和**方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典型案例
安徽某建筑劳务公司案例
安徽某建筑劳务公司拖欠92名工人工资398万元,建设单位和总包单位经协调垫付了被拖欠的工资。李某诉某铝业公司案
李某因工作失误被扣绩效,公司随后以同样理由解除劳动合同。法院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刘某诉神木某公司案
刘某因公司拖欠工资离职,法院判决公司支付拖欠工资及经济补偿金。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无故拖欠。《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监察部门可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将面临行政处罚。
三、**方式
协商解决
劳动者可直接与用人单位协商,明确欠薪金额及支付时间,并保留相关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凭证等材料,劳动监察部门将督促用人单位限期支付。申请劳动仲裁
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向法院起诉或申请支付令
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可直接向法院起诉或申请支付令,强制要求支付欠薪。使用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
通过国家级平台提交欠薪线索,由劳动监察部门跟进处理。
四、总结与提示
拖欠工资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也影响企业信誉和社会稳定。劳动者应积极通过法律途径**,包括协商、投诉、仲裁和诉讼等方式。用人单位则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避免触碰法律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