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通过国际标准将危险品分为9大类,包括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等,分类依据是物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及运输风险。 关键分类标准包括:UN编号系统、包装等级(I/II/III级)以及是否属于禁运品。以下为具体分类逻辑:
-
爆炸品(第1类)
含炸药、烟花等,需单独隔离运输,禁止客机搭载。细分6个小项(如1.1类为整体爆炸危险)。 -
气体(第2类)
按性质分为压缩/液化/溶解气体(如氧气瓶),易燃气体(如打火机燃料)必须申报。 -
易燃液体(第3类)
闪点≤60℃的液体(如汽油、油漆),包装等级根据沸点和燃点划分,III级允许少量托运。 -
易燃固体(第4类)
含自燃物品(如白磷)和遇水易燃物(如钠),需防潮包装并远离其他危险品。 -
氧化剂与有机过氧化物(第5类)
如漂白剂(5.1类)需远离有机物,过氧化物(5.2类)需控温运输。 -
毒性及感染性物质(第6类)
剧毒物(如氰化物)禁运,医疗样本(6.2类)需专用容器。 -
放射性物质(第7类)
根据辐射强度分级,仅限货机且需铅屏蔽。 -
腐蚀性物质(第8类)
如硫酸、汞,包装须防泄漏并与金属隔离。 -
杂项危险品(第9类)
包括锂电池(能量限制)、干冰等,需贴特殊标签。
提示: 乘客托运前需核对航空公司清单,部分物品(如锂电池)可能因航线差异受限。分类核心目的是平衡安全与运输效率,违反规定可能导致法律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