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已确认的坏账反而增加坏账准备,核心原因在于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和风险对冲逻辑:
- 实际收回金额低于预期:已核销的坏账收回时,若实际到账金额小于原账面值(如折价还款),差额需补提坏账准备以反映资产真实价值。
- 账龄风险重估:收回行为可能暴露其他长期应收款的回收风险,企业需同步调增坏账准备以覆盖潜在损失。
- 会计科目对冲规则:按会计准则,收回已核销坏账需先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再借记“银行存款”,导致准备金账面增加。
分点展开:
- 谨慎性原则驱动: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持续评估应收款项可收回性。即使部分坏账收回,若整体信用环境恶化(如用户还款能力下降),仍需增提准备金。
- 税务与会计差异:税法不承认计提的坏账准备,但会计上需如实反映风险,收回时的账务处理可能进一步拉大准备金余额。
- 动态调整机制:坏账准备是“蓄水池”,核销减少余额而收回补充余额,确保未来损失覆盖能力。
提示:企业需定期复核坏账政策,平衡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避免因短期回收放松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