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退市政策的核心变化在于“财务指标更严、造假打击更狠、市场出清加速”,具体表现为主板营收门槛提至3亿元、财务造假金额累计超3亿直接退市、新增公司治理类强制退市情形。以下从政策要点、企业应对及投资者注意事项展开分析:
-
财务类退市标准全面升级
主板公司连续两年营收低于3亿元将挂*ST,第三年未达标直接退市;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若净利润亏损且营收不足1亿元同样触发退市。北交所标准更为严格,营收低于5000万元即面临风险。新规同步提高市值退市指标至5亿元,进一步压缩“壳资源”生存空间。 -
财务造假“一票否决制”
一年内造假金额达2亿,或两年累计超3亿,公司将被强制退市。连续三年造假无论金额大小均直接退市,且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也将终止上市。政策明确将大股东资金占用超2亿纳入退市红线,强化公司治理约束。 -
投资者需警惕三类风险信号
- 关注年报中的营收、净利润及审计意见,尤其警惕“非标”报告;
- 远离长期股价低于1元或市值持续低于5亿元的“僵尸企业”;
- 核查公司是否因股东内斗、违规减持等治理问题被实施ST。
总结:退市新规通过“财务+治理+市场”多维标准加速劣质企业出清,投资者应优先选择营收稳定、信息披露透明的上市公司,避免“踩雷”高风险标的。企业则需聚焦主业合规经营,而非依赖财务修饰或概念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