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期刊确实存在停刊现象,且近年来因学术诚信、经济压力或政策调整等因素停刊的案例显著增加。例如2025年4月科睿唯安公布的停刊名单中,意大利期刊《Minerva Medica》《Panminerva Medica》因编辑违规被剔除,立陶宛《Zemdirbyste-Agriculture》和以色列《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则因运营问题终止出版。停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学术生态动态调整的缩影,涉及期刊质量、资金链和数字化转型等多重挑战。
科学期刊停刊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类:
- 学术诚信危机:部分期刊因数据造假、论文工厂等丑闻被标记为高风险,最终被数据库剔除。例如美国期刊《Bioengineered》因长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2025年被WOS终止收录。
- 经济与运营困境:传统订阅模式收入下滑,开放获取转型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典型案例包括美国《科学家》杂志2011年因广告收入锐减停刊,以及2025年《环境与健康展望》因NIH预算削减暂停收稿。
- 政策与行业整顿:各国对出版资质的审查趋严,例如中国2021年期刊整顿行动中大量不合规刊物被注销,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意大利、立陶宛等国的学术期刊中。
投稿前务必核查期刊状态: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或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确认出版状态,避免因停刊延误学术成果发表。若已投稿件遇停刊,建议保留检索证明或转投同领域权威期刊。科学期刊的停刊潮既是挑战,也倒逼学术界优化出版生态——选择高透明度、稳定运营的平台,才是研究成果长期传播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