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征地必须签订合同,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核心在于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是征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确保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等条款具有法律约束力,避免后续纠纷。若未签订合同,征收行为可能面临合法性争议。
-
合同的法律效力
征地补偿协议属于行政合同,由市、县级政府或其委托机构与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签订。协议需明确土地范围、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核心内容,且必须达到法定签约比例(如与使用权人签约比例不低于90%)才能申请征收。禁止代签或伪造签名,否则协议无效。 -
合同的核心条款
协议需涵盖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附着物补偿、社会保障费用等,并落实“先补偿后搬迁”原则。例如,农村村民住宅补偿需提供安置房、宅基地或货币补偿选项,且补偿款需足额到位后方可启动征收程序。 -
争议解决机制
若对协议内容有异议,被征收人可申请听证、行政复议或诉讼。个别无法达成协议的,政府需在申请征收时说明情况,但最终仍可能通过司法程序强制征收,前提是程序合法且补偿已落实。
提示:签订前务必核实协议细节,避免空白协议或条款缺失,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支持以确保权益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