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rcGIS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核心步骤可分为数据准备、处理分析、图层制作及地图布局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数据准备
-
数据收集
-
获取政府提供的地籍图、地块信息及遥感影像(如Landsat卫星数据)。
-
收集历史土地利用资料作为参考。
-
-
数据整理与导入
-
清洗数据,统一格式并剔除无效信息。
-
使用ArcCatalog创建数据库(如
xxx.MDB
),通过ArcMap的“添加数据”功能导入Shapefile、栅格等格式数据。
-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空间分析
-
进行缓冲区分析(如设置100米缓冲区)以识别地块边界。
-
通过叠加分析将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影像等数据关联。
-
-
分类与属性处理
-
使用分类工具(如K-均值聚类)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类型(如耕地、建设用地等)。
-
通过属性查询筛选特定类型土地,并为图层分配颜色和符号。
-
三、图层制作与符号化
-
图层组织
-
按点、线、面顺序排列图层(如县界、地块、地类图斑)。
-
设置图层顺序以突出重要信息(如将地类图斑置于最上层)。
-
-
符号化配置
-
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对应颜色和符号(如耕地用绿色,建设用地用灰色)。
-
添加图例和文字标注以增强可读性。
-
四、地图布局设计
-
比例尺与图幅设置
- 选择1:50000比例尺,根据需求调整图幅尺寸。
-
整饰与输出
-
添加标题、图例及坐标系统信息。
-
导出为PDF或JPEG格式的地图成果。
-
注意事项 :不同项目需根据具体数据类型调整工具参数(如缓冲距离、分类规则),建议优先使用ArcGIS Pro进行复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