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密法实施细则主要围绕保密工作核心环节进行规范,强化责任落实与技术保障。以下是关键要点:
-
领导体制与职责分工
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全国保密工作,地方各级保密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落实。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保密,各级机关、单位实行保密责任制,明确负责人与岗位责任。
-
定密管理规范
-
定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绝密级由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机密级和秘密级分别由省部级、设区的市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确定。
-
定密程序要求:事项产生后10日内确定密级,发现不符合规定需及时纠正;无权定密的需报请上级或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
-
保密措施与监督
-
涉密人员管理:分类审查、岗前培训、签订保密承诺书,强化出境管理与脱密期管控。
-
涉密载体管理:涵盖制作、收发、使用、销毁全流程,确保物理与数字载体安全。
-
网络保密:实施分级保护,强化信息系统自我监管与安全防护。
-
-
法律责任与违规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保密规定将承担相应责任,包括信息公开违规、保密措施失效等情形的处罚。
-
配套保障措施
-
加强保密基础设施与科技产品配备,明确经费保障机制。
-
定期开展保密教育与检查,落实日常保密管理制度。
-
新修订实施条例于2024年9月1日施行,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为国家安全与利益提供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