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应急疏散演练是单位消防安全的核心环节,其核心规定包括:每半年至少演练1次、明确五大分工组别(指挥/灭火/通讯/疏散/救护)、遵循“报警-疏散-扑救-联络-救护”标准化流程,且需设置演练标识并事后总结优化。
1. 演练频率与组织架构
法定要求每半年开展1次实战演练,由消防安全委员会统筹。演练需设立指挥员(最高职务者担任)、义务消防队、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及安全防护救护组,各组按预案分工协作,确保响应无缝衔接。
2. 标准化流程分解
- 报警接警:确认火情后立即拨打119并内部通报,需说明起火位置、物质及火势;
- 应急疏散:通过广播指引路线,优先疏散着火层人员,逆火势方向撤离,协助行动不便者;
- 初期扑救:切断电源并使用灭火器材,火势失控时全员撤离;
- 通讯联络:保障消防车引导及水电医疗单位联动;
- 善后处置:保护现场配合调查,完善预案漏洞。
3. 关键注意事项
演练前需设置明显标识避免恐慌,结束后须记录问题并优化预案。特殊场景(如高层被困)需模拟求救方法(挥舞鲜艳衣物),同步培训灭火器使用与逃生技巧。
定期演练能显著提升应急效率——数据显示,规范演练的单位火灾伤亡率降低60%以上。 立即检查您的预案是否覆盖上述要点,确保关键时刻生命通道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