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根据风险程度分为三类:第一类风险最低(如手术刀、纱布),实行备案管理;第二类风险中等(如血压计、避孕套),需注册管理;第三类风险最高(如心脏起搏器、人工晶体),需特别严格管控。 分类核心依据是产品的预期用途、结构特征及对人体的潜在影响,确保安全有效性。
-
第一类医疗器械
风险程度低,常规管理即可保障安全。常见产品包括外科手术器械(刀、剪、钳)、检查手套、纱布绷带等,多数可家用。这类产品仅需备案,无需注册,监管流程相对简单。 -
第二类医疗器械
具有中度风险,需严格控制管理。典型代表有血压计、体温计、助听器、避孕套等。部分产品可家用,但需通过注册审批,技术要求更严格。部分低风险二类产品(如电子血压计)可免经营备案。 -
第三类医疗器械
高风险产品,需特别措施管控。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血液透析装置等,通常需专业医疗场景使用。注册审批最严格,生产、经营环节均需许可,确保对生命支持或植入人体的安全性。
总结:选择或经营医疗器械时,需明确其分类及对应监管要求。一类产品可快速上市,三类产品则需严格合规。消费者购买家用医疗器械时,应优先选择标注清晰的备案或注册产品,确保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