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保险法》迎来30年来首次全面修订,核心变革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科技监管平衡与行业生态重塑。新法通过延长犹豫期至30天、严控互联网保险平台、引入“适合性义务”等举措,直击理赔难、销售误导等痛点,同时为保险科技应用划定合规边界,标志着中国保险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
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升级
新法将人身险犹豫期统一延长至30天,赋予消费者更充分的“后悔权”;首次明确“适合性义务”,要求销售人员根据投保人实际需求推荐产品,杜绝“药不对症”;建立理赔时效标准,小额理赔需在24小时内到账,大幅缓解“理赔难”问题。针对“捆绑销售”“静默扣费”等乱象,新法明确禁止强制搭售,要求自动续保需经用户明示同意。 -
科技与监管的精准平衡
电子保单获法律同等效力,允许大数据差异化定价但禁止“杀熟”,既鼓励创新又防范技术滥用。互联网保险平台需持牌经营,直播卖保险须持证上岗,AI客服必须保留人工通道,确保服务专业性。设立保险科技沙盒机制,为合规创新提供测试空间。 -
行业生态深度重构
新法对“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实施更高资本要求,中小险企合规成本或增加30%-50%,行业集中度将提升。银保渠道占比预计降至25%以下,专业经代公司崛起。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范围,鼓励参与养老产业、绿色投资等国家战略,推动行业价值链延伸。
此次修法既吸收欧盟适合性义务、美国弹性监管等国际经验,又立足中国实际,如建立全球最严格的销售行为监管措施。未来,保险公司需从产品驱动转向服务驱动,通过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增值业务提升竞争力,而消费者将享受更透明、高效的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