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点降水施工工艺流程是通过埋设井点管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基坑降水方法,其核心流程包括: 前期准备→井点布置→成孔埋管→管路连接→试抽调试→降水维护→拆除回收。以下是具体分步说明:
-
前期准备
- 勘察现场地质条件与水位,设计井点间距(通常0.8~2米)、深度(低于基坑底0.5~1米)及降水曲线。
- 准备井点管(滤管+实管)、抽水设备(真空泵或离心泵)、集水总管及连接配件。
-
井点布置
- 沿基坑外围呈环形或线形布设井点,密集区域可加密;
- 测量定位并标记井点位置,确保整体降水范围覆盖基坑。
-
成孔埋管
- 采用高压水冲孔或钻机成孔,孔径30~50cm,深度超过滤管段0.5米;
- 插入井点管后,周围填充砾料(粒径2~5mm)至地面下1米,上部用黏土封口防漏气。
-
管路连接
- 将井点管通过弯联管与集水总管连接,总管连接真空泵形成封闭抽水系统;
- 检查所有接口密封性,避免空气渗入影响真空度。
-
试抽调试
- 启动设备试抽,观察真空表压力(≥65kPa为合格)及出水量;
- 调整抽水频率,确保水位降至设计要求(通常基坑中心水位降深≥0.5米)。
-
降水维护
- 24小时连续抽水,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水位变化;
- 记录抽水量,防止过度降水引发周边地面沉降。
-
拆除回收
- 基础施工完成后,逐步关闭抽水设备,拔出井点管并清理场地;
- 可重复利用的管材与设备需保养存放。
总结:井点降水工艺需严格把控成孔质量、密封性和抽水效率,施工中需动态监测水位,兼顾降水效果与周边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