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材料提取公积金涉嫌诈骗罪,情节严重者可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关键点包括:①属于非法占有公共财物;②需承担刑事责任;③涉案金额决定量刑标准;④个人征信将永久受损。
分点解析:
-
法律定性
根据《刑法》第266条,通过虚假购房合同、伪造离职证明等材料骗取公积金,符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罪构成要件。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当事人因伪造7万元公积金提取材料获刑2年。 -
量刑标准
- 数额较大(3000元-10万元):3年以下徒刑或拘役
- 数额巨大(10万-50万元):3-10年徒刑
- 数额特别巨大(50万以上):10年以上或无期
-
衍生后果
除刑事责任外,行为人将被列入公积金系统黑名单,5年内禁止提取和**,银行信贷审批也会受影响。单位协助造假的,可能面临单位罚金和责任人追责。
重要提示
公积金提取需通过正规渠道办理,各地均有明确的提取条件。若对政策存疑,建议直接咨询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切勿轻信"代提公积金"中介,避免触及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