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虚假手续提取公积金属于违法行为,不仅面临资金追缴、信用惩戒,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全国多地案例显示,伪造购房合同、不动产权证等材料骗提公积金的行为,轻则列入失信黑名单,重则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法律定性明确
住房公积金虽属个人账户资金,但需严格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用途使用。通过伪造国家机关证件、虚构购房事实等手段提取,直接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公文证件罪,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中介机构制作假材料收取高额手续费的行为同样构成共同犯罪。 -
后果远超经济损失
违规提取者除需全额退回资金外,还将面临三重惩戒:- 信用惩戒:纳入征信黑名单,5年内禁止提取和**;
- 职业影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可能被通报单位甚至开除;
- 刑事风险:案例显示,多地法院对伪造材料者判处1-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执法力度持续加强
公积金中心已与房管、税务、公安等部门建立数据联网核查机制,异地购房、频繁交易等异常行为均会被预警。部分城市对举报骗提行为给予奖励,形成全民监督环境。 -
中介陷阱需警惕
所谓“代提公积金”广告实为犯罪链条,中介往往收取20%-30%手续费后卷款跑路。缴存职工即使不知情,使用虚假材料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总结:公积金是住房保障专用资金,任何试图绕过监管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建议通过正规渠道申请提取,如遇特殊困难可咨询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合法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