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造假提取属于违法行为,后果极其严重:轻则被追回资金、列入信用黑名单并限制5年内提取和**资格,重则面临刑事处罚。 通过伪造购房合同、发票、虚假诉讼等手段骗提公积金,不仅破坏公积金管理秩序,更会因失信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
-
资金追缴与经济处罚
一旦查实造假行为,公积金管理中心将责令全额退回违规提取金额,并可能处以提取金额5%-10%的罚款。若拒不退回,法院将强制执行,甚至冻结个人资产。部分案例中,职工因支付中介高额“手续费”导致实际损失更大。 -
信用惩戒与联合限制
骗提行为会被纳入公积金失信黑名单,同步推送至“信用中国”等征信平台,影响房贷、消费贷等金融业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还可能被通报单位,面临党纪政纪处分,已有案例显示党员因骗提被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 -
资格冻结与长期影响
造假者将被限制3-5年内使用公积金,包括提取和**资格。部分城市将违规记录与社保、税务系统关联,长期影响社会福利待遇。例如,惠州某职工因伪造材料骗提8.3万元,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限制高消费。 -
刑事责任风险
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如房产证、结婚证)或参与虚假诉讼,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伪造公文罪、虚假诉讼罪,最高面临7年有期徒刑。北京某案例中,中介因协助虚假诉讼提取公积金被判刑并没收违法所得。
提示: 公积金虽属个人账户,但必须专款专用。切勿轻信“快速提现”广告,合法途径包括租房、购房、大病医疗等提取方式。若发现造假线索,可向公积金中心或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