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合同提取公积金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导致资金追回、信用受损,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住房公积金是国家为保障职工住房需求设立的专项基金,其提取需严格符合法定条件。伪造购房合同等材料骗提公积金,实质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各地公积金中心已联合公安机关建立打击机制,近年相关判例中当事人均被追究法律责任。
伪造材料提取公积金的核心风险包括:
- 法律后果明确: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刑法》,使用虚假合同将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或刑事起诉(如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已有案例显示当事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资金与信用双重损失:骗提成功后,公积金中心会强制追回款项,同时将当事人列入征信黑名单,影响**、就业等权益,而支付给中介的高额手续费也无法追讨。
- 技术识别手段升级:公积金系统已实现与房管、税务等部门数据联网,虚假合同可通过信息核验快速识破,所谓“包过”中介实为诈骗陷阱。
若急需用钱,建议通过合法途径申请公积金提取,如租房、大病医疗等符合规定的用途。切勿轻信非法中介承诺,最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