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以“一平两通三提升”为核心,突出旱涝保收、抗灾减灾和产能提升,通过田块整治、设施配套和生态保护实现耕地质量升级,目标到2030年累计建成13.5亿亩,2035年覆盖全部永久基本农田。
-
基础标准:以“田块平整”(偏差≤3cm)、“通水通路”(灌溉保证率90%以上、机耕路通达度≥95%)为硬性要求,同步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例如,东北区重点完善黑土保护,西北区强化节水灌溉,区域差异化标准确保精准施策。
-
建设内容:涵盖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方面综合治理。新建项目优先完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改造项目则补齐短板,如通过客土填充改良耕作层,鼓励应用智能灌溉、墒情监测等数字化技术。
-
政策支持:中央财政亩均补助提高至2400元,优先投向粮食主产区和受灾区域,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并允许专项债和社会资本参与。验收实行“县级初验—市级验收—省级抽验”三级审核,确保工程质量。
-
长效管护:明确建成后10年管护责任,建立“县—乡—村”三级体系,公共设施由政府定期维护,同时引入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全流程动态跟踪。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需兼顾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各地应结合区域特点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真正实现藏粮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