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审计并非仅关注工程量的审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既可能涉及审减也可能涉及审增。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审计目标与原则
- 合规性与真实性
审计首要目标是确保工程结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及财务规范,重点核查工程量、单价、费用等要素的真实性。
- 责任划分依据
审计需结合施工合同条款,判断费用调整责任归属。若施工方存在漏报、少报等过错,审计通常不追责;若因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差异,则需合理调整。
二、工程量审核的核心作用
- 审减是基本手段
施工单位可能通过虚报、重复计算等方式增加造价,因此审减工程量是控制造价的基本措施。
- 审增的例外情况
仅当结算中存在设计变更、材料价格调整、工程量新增等合法合规的增项时,审计才会进行审增。
三、综合判断的依据
- 多源资料对比
审计需结合施工图纸、竣工资料、签证文件、设计变更记录等,核实工程量与合同约定是否一致。
- 合同条款约束
若合同明确约定“只审减不审增”,则审计仅针对施工方过错;反之,审计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合理增项进行调整。
四、常见误区说明
- “只审减不审增”的局限性
该原则虽能防范施工方故意多计费用,但可能忽略客观变化导致的合理支出,不符合审计的全面性要求。
- 施工方责任界定
施工方漏报或计算错误导致的费用,通常视为其自身责任,审计无需追责。
五、审计流程中的关键步骤
- 合同工程量复核
根据设计文件、图纸计算合同工程量,作为审计基础。
- 差异分析与调整
对比实际结算与合同/图纸差异,判断属于工程量增减还是其他因素,并提出调整建议。
- 报告编制与沟通
编制审计报告,与施工方沟通调整方案,确保结算结果合法合规。
综上,工程结算审计需在“审减”基础上,结合“审增”判断,确保结算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