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不规范、合同漏洞、施工作弊
工程造价虚高是建筑工程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成因复杂且涉及多环节管理漏洞。综合权威信息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招投标制度执行不力
- 招投标程序缺失或违规
部分项目未进行公开招标或擅自邀请招标,导致施工单位无法通过竞争降低造价;虚假招标现象严重,通过串标、围标等手段操纵中标结果。
- 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
工程量清单不准确、综合单价设定不合理,或存在模糊条款,为后续造价虚高埋下隐患。
二、合同管理及结算审查不严
- 合同条款漏洞
总价合同未严格限制工程变更,或综合单价调整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施工单位可随意调增价款。
- 结算审核不力
对工程量减少、材料价格下跌等应调减价款的情况审核不严,造成施工单位多结算工程款。
三、施工单位恶意抬高造价
- 虚增工程量
通过伪造施工记录、夸大工程量(如土方、钢筋等)或重复计费,直接增加工程造价。
- 高套定额与材料虚报
不按实际工艺套用高价定额,或与供应商勾结抬高材料价格(如钢材、水泥等),利用定额解释权或价格波动获取利益。
- 重复计费与开口合同
将已包含在项目内的工作内容重复收费,或通过“开口合同”随意调整结算价款。
四、监管与审计机制薄弱
- 内部监督缺失
建设单位对施工过程监管不力,施工单位违规操作难以及时发现。
- 审计整改不到位
审计发现的问题(如招投标不规范、结算不合理)未得到有效整改,导致虚高现象持续。
五、市场环境与利益驱动
建筑行业存在“利润空间”文化,部分企业为追求更高收益,不惜通过不正当手段抬高造价。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工程造价监管力度不足,间接助长不良风气。
建议 :需从完善招投标制度、强化合同管理、严查施工作弊行为、加强审计监督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多方联动的造价控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