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8定额中支模高度的计算规则主要涉及现浇混凝土柱、梁、墙和板的支模高度。以下是对这些构件支模高度计算规则的详细说明。
支模高度的计算规则
基本规定
- 现浇混凝土柱、梁、墙和板的支模高度以3.60米为编制基准。超过3.60米的部分需要另行计算模板支撑工程量。
- 构造柱、圈梁、大钢模板墙的支模高度不需要计算超高部分。
超高部分的计算
- 支模高度超过3.60米时,每超过3米增加一次计算套用定额项目。超高支撑增加次数 =(立模高度 - 3.6米)/ 3,不足3米者也按1次计算。
- 梁、板的模板支撑超高工程量按超高构件的全部模板面积×超高次数计算;柱和墙的模板支撑超高工程量按超高部分的混凝土接触面积计算。
超高部分的工程量计算
计算公式
- 梁和板:超高次数 = (支模高度 - 3.6米) / 3,不足3米按3米计算。超高工程量 = 超高构件的全部模板面积 × 超高次数。
- 柱和墙:超高次数分段计算,自3.60米以上,第一个3米为超高1次,第二个3米为超高2次,依次类推;不足3米,按3米计算。超高工程量 = ∑(相应模板面积 × 超高次数)。
具体计算步骤
- 梁:计算总模板面积,然后根据超高次数计算超高部分的工程量。例如,框架柱总模板面积为200平方米,超过3.6米的模板面积为100平方米,超高高度为3.2米,则超高次数为(3.2 - 3.6) / 3 = 1次(不足3米按1次计算),超高工程量为100平方米 × 1次 = 100平方米。
- 柱:计算柱四周展开宽度乘以柱高的总面积,然后根据超高次数计算超高部分的工程量。例如,柱高为5米,超过3.6米的部分为1.4米,则超高次数为(1.4 / 3)向上取整为1次,超高工程量为柱四周展开宽度 × 1.4米。
计算方法的应用实例
实例一:梁的支模高度计算
假设一个框架梁的总模板面积为300平方米,超过3.6米的部分为100平方米,超高高度为3.2米。则超高次数为(3.2 - 3.6) / 3 = 1次(不足3米按1次计算),超高工程量为100平方米 × 1次 = 100平方米。
实例二:柱的支模高度计算
假设一个矩形柱的总模板面积为400平方米,超过3.6米的部分为160平方米,超高高度为4.4米。则超高次数为(4.4 - 3.6) / 3 = 2次(不足3米按1次计算),超高工程量为160平方米 × 2次 = 320平方米。
安徽18定额中支模高度的计算规则主要基于3.60米的基准高度,超过部分按每超过3米增加一次计算套用定额项目。梁和板的模板支撑超高工程量按全部模板面积×超高次数计算,柱和墙的模板支撑超高工程量按超高部分的混凝土接触面积分段计算。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实例,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计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