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原则
- 根据科目难度分配
- 对于较难的科目,应分配更多的复习时间。例如,如果某一专业课程涉及到复杂的理论知识或大量的计算,可能需要提前一到两个月开始复习,每天安排2 - 3小时的学习时间。而相对简单的公共课,如思想道德修养等,可以在考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复习,每天1 - 2小时即可。这样能确保对知识有足够的掌握,提高通过的概率。
- 依据考试频率分配
- 一些科目一年只考一次,如果考的成绩不理想,只能等下一年再继续报考,白白浪费时间。所以考试次数少的科目一定要优先考虑,多分配复习时间,避免浪费时间等待。
- 结合自身基础分配
- 如果考生在某一科目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比如曾经在学校学过相关知识或者在工作中有涉及,那么可以适当减少该科目的复习时间。相反,如果是完全陌生的科目,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
二、不同阶段的时间分配
- 基础学习阶段
- 制定计划:在开始复习前,先列出所有要考的科目,根据上述原则大致确定每个科目复习的总时长。例如,对于较难且考试频率低的科目总共安排60 - 80小时的复习时间,较简单且熟悉的科目安排20 - 30小时等。然后将总时长分配到每天或者每周的学习计划中。
- 初步阅读:选好报考的科目后,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第一次阅读有关科目的书籍,并制定一个大纲。这一阶段不需要深入理解所有内容,主要是对科目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性认识,每天可以安排1 - 2小时进行阅读。
- 强化复习阶段
- 按大纲精读:花15天左右的时间,按照大纲把书再读一遍。这个时候要深入理解知识点,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可以做标记,多花时间去钻研,每天可以安排2 - 3小时的复习时间。
- 利用复习资料:利用复习资料来复习历年真题。但要注意,不要在看完书的第一遍后就做习题,而是在看完大纲第二遍和书本之后再做练习,这样才能加深和巩固自己的知识,有利于复习。这部分可以安排1 - 2小时每天。
- 冲刺阶段
- 考前20天:用大纲题详细阅读该书,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每天复习时间可增加到3 - 4小时。
- 考前三天:做一套往年的考题,这样可以在考前熟悉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考试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两道题做过。这三天每天安排1 - 2小时对试卷进行分析和复习相关知识点即可。
三、不同类型考生的时间分配
- 上班族考生
- 上下班途中:可以利用上下班空闲时间做简单练习和复习的工作,如听一些与科目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复习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虽然时间碎片化,但积少成多也会有效果。
- 晚上时间:晚上下班回家后,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大概8 - 9点左右开始学习,由于上班族白天工作劳累,晚上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安排1 - 2小时的学习时间,主要进行一些新知识的学习和难点的攻克。
- 周末和假期:周末和假期是备考的黄金时间,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自考辅导班或者自习室,提高学习效率,每天安排4 - 6小时的学习时间。
- 全职考生
- 上午:可以按照正常的学习时间安排,上午安排3 - 4小时的学习时间,中间适当休息。
- 下午:同样安排3 - 4小时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可以根据科目进行合理分配,例如上午复习专业课,下午复习公共课等。
- 晚上:晚上可以安排2 - 3小时进行复习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或者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复习。
本文《自考科目复习时间分配》系
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14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