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体系,通过责任明确、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响应和培训监督五大关键措施保障作业安全。
-
责任明确是制度的基础,实行“一岗双责”,从矿长到一线员工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每个环节有人负责、有规可依。例如,带班领导需全程监督高风险作业,违规操作将连带追责。
-
风险分级管控要求对瓦斯、顶板、透水等重大危险源进行动态评估,划分红、橙、黄、蓝四级风险区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高瓦斯矿井必须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超限数据。
-
隐患排查治理采用“清单化”管理,每日巡检记录设备故障、巷道变形等问题,限期整改并闭环验收。重点区域如采掘工作面需执行“三查制度”(班前查、班中查、班后查)。
-
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定期演练透水、火灾等突发事故预案,确保井下避难硐室物资齐全,通讯系统24小时畅通。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必须启动分级上报程序。
-
培训监督覆盖全员,新员工需通过安全规程考试方可上岗,每年至少8小时复训。安监部门通过随机抽查、智能监控(如AI识别未戴安全帽行为)强化执行。
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将制度转化为日常习惯,通过技术赋能和严格问责,实现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任何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必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