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70后退休年龄将进入渐进式调整阶段:男性职工从60岁逐步延至63岁,女性职工从50岁/55岁分别延至55岁/58岁,但可通过弹性机制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实际影响因出生年份、职业类型而异。
-
调整规则
男性职工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退休,女性职工(原50岁退休群体)每2个月延迟1个月。例如,1975年出生的女性企业职工,原50岁退休将逐步延至55岁6个月;197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退休年龄从60岁延至63岁。特殊工种职工同步调整,但最低退休年龄限制仍适用。 -
弹性选择权
职工满足最低缴费年限(2030年前需15年,之后逐步提高至20年)后,可自愿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
- 提前退休:最多提前3年,但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0岁/55岁);
- 延迟退休:与单位协商后最多延迟3年,养老金按“多缴多得”原则增长。
-
养老金计算变化
延迟退休者基础养老金每年增加社平工资的1%,个人账户积累额外本金。例如,月薪1万元的职工延迟3年退休,预计多领养老金约76万元。但体制内外差异显著:机关单位职工叠加职业年金后待遇或提升40%,企业职工增幅约15%-20%。 -
70后实际影响
70后群体作为首批全面受影响的“过渡层”,延迟幅度相对较小(平均1-3年),且可通过弹性机制规避部分影响。例如,1978年出生的女性干部,原55岁退休可申请提前至55岁,或按新规延至57岁9个月。 -
争议与配套措施
政策落地面临企业抵触、职业健康风险等挑战,尤其对体力劳动者影响较大。人社部同步推出全国退休年龄查询工具,并计划强化大龄劳动者职业培训与健康保护。
70后需结合自身职业、健康及财务规划,灵活利用弹性机制。建议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个人退休时间表,并关注缴费年限要求,确保养老金权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