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27年退休金仅1800元?关键原因在于缴费基数低、地区社平工资差异及过渡性政策调整。这一现象并非个例,但通过优化缴费策略和政策补发,仍有提升空间。
-
养老金计算逻辑
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公式为:
若长期按最低基数(如社平工资60%)缴费,指数化工资仅为社平工资的0.6倍,直接拉低计算结果。例如,若全省平均工资8000元,27年工龄按0.6指数计算,基础养老金仅约1728元,远低于按1.0指数缴纳的2592元。 -
个人账户积累不足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60岁退休为139个月)。若月缴费基数5000元,按8%比例存入,27年累计约13万元,每月仅领935元。若缴费基数更低或存在断缴,账户余额进一步减少。 -
地区与政策差异
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平工资偏低,直接影响养老金计发基数。例如,一线城市同等条件下养老金可能高出四线城市30%-50%。过渡性养老金改革(如江苏省分三年补发差额)可能导致当期待遇暂时偏低。 -
优化路径
- 提高缴费基数:灵活就业人员可自主选择更高档次(如社平工资100%-300%),企业职工需督促单位按实际工资缴纳。
- 延长缴费年限:每多缴1年,基础养老金比例增加1%。
- 利用政策补发:关注过渡性养老金差额补发(如2025年江苏省补70%)及年度普调(如按工龄分段增发)。
总结:养老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是核心原则。若退休金偏低,可通过核查缴费记录、申请补发及参与补充养老保险(如个人养老金制度)改善待遇。提前规划缴费策略,远比退休后被动调整更有效。